这是两个悲伤的故事:你不让我好活,你也别想活好!是什么让亲情拿生命来搏弈
Editor's Note
高材生儿子自杀,知性母亲跳楼,这是两个悲伤的故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吧友潮生活 Author 千里眼
01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张一得,去年初以托福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
他的爸爸,也因此成为“育儿妈妈圈”的“教主”,一时名声大噪。
一得爸爸有几件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离异后,为了培养孩子,爸爸放弃大城市里的高薪,带着年幼的一得远赴深山,以种地为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育儿”这项事业中;
一得四岁多,爸爸就有意锻炼他的书面表达能力,具体方法是:
一得每次说想要什么,都假装听不到,必须写出来或画出来,爸爸才会答应。
一得八岁那年,爸爸招来了40多名好友聚会,所有餐食全部由一得自己一个人搞定。
爸爸从来不会“否定”他,接受他的一切决定。
爸爸为了完整记录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为他拍了20万张照片,拍坏了5部相机,照片挂满墙壁。
如此“成功”的教育经验,引得很多人纷纷效仿。
靠着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和儿子优异的成绩做背书,爸爸收获了大批粉丝和媒体曝光度。
然而,就在爸爸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噩耗传来,一得于今年3月5日去世。
尽管一得去世的原因没有披露,但从爸爸写给其同学的信中,我们已经能大体推测出事情的真相:
十九韶华,他的生命尚未来得及绽放,就画上了句号。
令人扼腕叹息。
在这个故事里,爸爸努力把儿子打造成偶像。
他是成功的,一得成为无数父母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在偶像的光环下,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真实的一得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们能查到的所有关于张一得的资料里,都只有爸爸对他生活的描述,可是却几乎没有一条他自己的采访记录。
他活成了爸爸想要的样子,但这种生活,真的是他自己想要的吗?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想法。
我们不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不了解他的内心风暴,不了解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很了解他这个人,其实对他却是一无所知。
他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俨然活成了父亲的影子。
02
一个正常的少年人是什么样的?
他想周末可以偷偷懒,蒙头大睡;
他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开口喊一声“爸爸”,就能第一时间得到支援;
他也有颓废、焦虑的时候,让父亲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并且依旧为自己感到骄傲……
这些都是一个孩子最朴素的想法。
可是在张一得的故事里,他却是要背负着父亲的无限期许,拼命学习,不断追求生命的完美。
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不完美,那就意味着父亲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
他爱自己的父亲,所以不愿意看到父亲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但恰恰是这种努力,让他背负着这个年龄,不应背负的重量。
他始终无法释放少年心性,做不回他自己,这可能是他最大的悲哀。
03
这同样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件。
早上一上班,原老师告诉我的一个消息简直比惊雷还可怕:我班一个家长昨天跳楼自杀!而导致其走极端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孩子!
孩子!又是孩子!孩子面前,我们家长到底要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才能让孩子、自己及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有比较健康的生活和成长空间呢?
对于逝者,我没有也不想去指责,但总觉得说点什么才觉得对得起我的职业和这个家长朋友的情分。
她姓李,在山西一医院生殖中心工作。她是这届学生里我最早也最想结识的家长之一。
原因不止一个:刚入学时,校长就告诉我本班有个很优秀的贾姓学生(是女孩儿)。建X小学的第二名,有个很了得的妈妈。 我心生好奇,特想认识这位家长。教学开始后,我发觉这个女孩儿基础的确很扎实,学习习惯也很好,但思维并不灵活,离我想象中的优秀生还有些距离。 最吸引我的是,每次收缴的作业和随笔等,都有她妈妈的评语(据说其它各科也是这样),字很秀气,基本都是在我看到之前已经先期进行了评判。
我并不赞同家长这样做,第一次家长会后,我跟她有过短暂的交流,肯定了她的用心,同时告诉她,初中以后,无论如何要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用学习上的独立带动生活等方面的独立,家长要逐步从台前走到幕后。这之后似乎少看到她的批语了。
第二次接触是我班的“和你一起读”活动,我邀请她来分享读书体验。这也是我们真正交往的开始,她戴着眼镜,留剪发头,高高的个子,衣着朴素,很干练,很知性。
站在讲台上,她娓娓道来,把自己对《狼图腾》的体会深入浅出讲给学生听,课堂效果很好。
不久,学校搞亲子阅读时也让她作为家长代表发言,依然端庄大方,依然思维缜密。
我俩真正的交流是在今年上半年,学校要搞周六小班补课,贾同学因为成绩不达标没能进入补课名单。
她联系我见面,我俩在办公室谈了很久,也就是那次,我知道了她的职业,知道了她的认真,据说她写得病历在全科甚至全医院曾都是标杆儿。
当时主要探讨的是作业量太大,孩子休息不好,影响课堂效率的问题,我也有支招给她,虽略微感觉她在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焦虑,但相聊甚欢。
最终的缘分还要是我娘生病起,那段时间,她隔三差五到病房去看望老人,很主动找出娘的病历和医生沟通,并不时安慰我。
有两次休息日,我们坐在神外的病房外畅谈,她问我孩子初三了,她该怎么办,我开玩笑说“凉办”。她说孩子最近有些逆反,听不进去她的话,让我做做孩子的工作。
我请假回来上班,面临月考,发现贾同学时常不来学校,她说孩子有些小情绪。我也曾简短的和孩子沟通过。月考成绩下来贾同学年级70多名,这是他们娘俩都不能接受的结果。 国庆节后,孩子就几乎不怎么来学校了,我联系过她,说现正带孩子在外地,过两天就去上课。一直到上个月底,原老师告诉我他联系过贾同学,孩子就是不想上学了。 我又联系了李大夫,希望能帮助孩子能去家访,她回信说孩子暂时不想见我。我们约好等时机成熟再见面。
6号那天,她微信要和我见面,大概6:30左右,她到病房找到我。我们在走廊聊了近两个小时,期间主要是她在诉说。
这段时间孩子身上的确发生了一些事情。孩子不想上学,她们之间有过激烈的冲突,孩子因此离家出走过;也曾带孩子到太原看过心理医生,结论是有焦虑症和轻微的抑郁。
孩子提出要上学的条件是先出去玩几天,她都一一接受,结果一回家,孩子就反悔,依旧不上学。
她也就变得比孩子更焦灼,甚至要决定让孩子休学。原因是落下很多课,怕赶不上。
她征求我的意见:休学是不是一种选择。 我认为目前要解决的是孩子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学业好坏不是重点,所以休学不算是最好的决定,也把利害都讲给她。
最后建议,先冷静几天,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老师和同学介入,或许事情会有转机。她说:学校介入会不会让孩子压力更大呀?那种矛盾焦躁无助让我有些担心。
就在前天晚上,因为要不要上学的问题,她跟孩子又一次激烈的争吵,爱人调解之后担心孩子出问题,就在孩子房间睡下。
凌晨5:00,她的闹铃响过一直没反应,丈夫起床后发现她已经跳楼身亡。
惊闻这一消息,我心情很沉痛。为李大夫痛,更为贾同学而痛。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的人生会因她妈妈的这一冲动作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像李大夫所说:“这么多年我就是罩在孩子身上的穹顶,她很想冲破,现在她不想上学,我妥协了,她冲破了我,她赢了,我失败了。”
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家长的问题,这也是李大夫跟我说过的话。孩子不想上学或许是暂时的叛逆,假以时日还有可能挽回,但它却像把刀插在妈妈的心上,以至于直接刺到生命的终结。李大夫之前的挣扎或许是在自责,当她纵身一跳时,就变成了自私。她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负罪终生,她没能用耐心和信心去赢得孩子,却用极端完全占有了孩子。
最终她赢了!赢得鲜血淋漓,大有“你不让我好活,你也别想活好”的慷慨!